在教學這件事上,我經常會覺得很孤單。

倒不是跟同事不熟或怎樣,而是自己有時候做的事情,漸漸周遭的人不太懂。
這兩年當了輔導員,有非常多機會學習進修,還有編過教科書的經驗,自己又在教學上做了很多試驗跟思考,
我發現自己已經跟兩年前的那個自己截然不同了。

這兩年在做能力指標的多元評量,
我想試試看這樣的想法,到底可不可以落實在教學上。

我做了,而且兩年後的今天已經有成果出來了。
這是一個可以通吃「課程評鑑」、「教學評鑑」、「能力指標落實」、「多元評量」、「學生能力指標檢核」的東西。
甚至可以在輸入成績後,讓很精準的「文字評語」自己跳出來。
(你可以讓電腦自己跳出跟學習內容有關的評語,也可以跳出學習態度、作業繳交狀況、討論與發表能力上這些評語!)

這其實是很炫的事,尤其是最後這件事。

會做這個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我左思右想,
發現九年一貫有太多問題,而一次又一次的會議中,我們批評得太多,
卻找不出實際可以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想了想,覺得可以解決問題的,就是從配合能力指標的多元評量上著手。

只要這件事做得到,
老師不但可以節省很多教學浪費掉的時間,
還可以讓教學活動與評量跟能力指標配合得很好,
更不會被教科書綁死,
而所謂的「成績單」也是一張可以看出學生是否達成能力的紙,
而不是一張充滿無意義數字的東西。

但口說無憑,當你身為一個輔導員,
到處去跟老師說教學與評量要切合能力指標時,
老師們會說出一張嘴誰不會。

所以我就這樣做了,

當很多人還在講「題庫建置」、「基測無法測出能力」時,
我已經做了兩年的「能力指標多元評量」。

這應該是一件很令人得意的事,不是嗎?

我幾乎可以想像下學期在台上對其他縣市輔導員發表這個成果時,
台下驚訝的眼神。

但當我回到學校裡,
周遭的人卻不見得懂我在做的東西是什麼,
甚至還會有「做那個要幹嘛」這樣的目光。

了不起替你冠一個「蠻認真的」這樣的東西,
但問題在於:

我並不把這件事當成「個人表現」或「標新立異」的東西,
我是抱著「這可以解決九年一貫問題」的態度來做這件事的,
而且並非像煙火一樣曇花一現,
他是「未來應該走的方向」,更應該是可以複製到任何一間教室裡的東西。

但,為什麼我愈是花時間去做這件事,

我愈會感到孤單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