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就是這樣,平常時候很少看到的東西,會忽然在短時間內大量冒出來。
最近就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審或看了不少教案。

其實這件事對自己來說是頂不錯的,因為可以學到不少新招式,自己也能在短時間裡提升功力,
可就是我審得太慢,每一篇都要花很多時間慢慢看,所以也因此痛苦了一個禮拜,每天頂著熊貓眼。

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注意的要點吧!但我特別在意的卻是能力指標的落實,這反倒是大多數老師不在意的。
不說別人,光就三年前的我而言,我可能也會嚷著「這東西有什麼好挑的?看我教學多有趣!這就夠了不是?」

很遺憾,這是不對的----即使我自己曾經這麼以為過。

說真的,一個老師可以教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要教的東西也實在太多。
更不用說在那些認知型的零碎知識外,還有更多重要的「能力」要學生達到、完成,怎能只把上課上得有趣就沾沾自喜呢?

說真的,上課要上得有趣一點都不難。

程度差一點的,上課說說不相干的笑話,學生就很喜歡你。
稍微強一點的,則讓上課的內容好笑些。(根本上的不同是不講與課程主題不同的笑話)
在強一點的,則是從上課到評量都充滿趣味,卻不會偏離主題。

但上課真正該做的不是有趣,而是「有效」。所謂的有趣只不過是為了達成「有效」的手段之一罷了。

至於怎麼知道這堂課有效?
根本上就是要從能力指標跟學習目標上著手,你才能夠把學習聚焦在該教的重點上,而不是那一大堆零碎知識。

先不管自編教材,光就翻開課本來看,每一課其實都有他背後的教學重點。
可你如果不去看他背後所針對的指標,你會對他有完全不同的解讀。
甚至很多很認真的老師,他去蒐集資料、製作簡報、設計遊戲,可上了半天,卻不曉得自己其實沒達成真正該完成的教學目標。

很多教學設計一打開來看,你就知道他是拿能力指標來套著用,他把指標當成裝飾品,秀給你看一下代表他還是有針對指標。
但「設計可以達成指標」和「設計完看跟哪些指標相關」是有很大不同的。

一旦搞不清楚指標,就很容易失焦,造成以下幾種常見的情況:

1.找了許多圖片跟補充資料,把教科書的東西轉到用單槍投影機來放,就以為是創意,但其實跟拿著課本上效果不會差太多。
2.玩了一堆遊戲(比方OX遊戲、闖關遊戲、大富翁這些常見的遊戲),但卻仍圍繞在「零碎知識」上。
3.錯拿不同階段的指標來套(比方五年級用低年級的指標、中年級用國中的指標都有),相對的把焦點也弄錯了,有些年級的學生不該只學到這樣。(就好像在高年級上了一堆鄉土知識,但高年級該做的不只是這樣)
4.根本弄錯科目...... Orz (這個設計應該拿去其他科目上)


其實說真的,過了這幾年,用簡報跟影片、flash來上課一點都不稀奇(在個別的學校或許是,但範圍放大來看,這麼做的人其實很多),
分組報告跟訪問活動也算不上創意,因為很常見,
遊戲更是沒什麼好說的,大多數的遊戲不過只是將「問答」包裝得比較好玩一些,很多「遊戲」喜歡擺在最後一節來上,就是這個原因。多數設計的遊戲無法作為教學,只能用在評量上。
還有一種是演戲,其實做得好可以協助孩子理解當時情境,但搞不清楚目的的話就只是演好玩的而已。

真正厲害的,是運用這些方法(甚至開發新方法),並且用這個方法達成他所要達成的學習目標!
這種融合「效果」和「技巧」,甚至「趣味」的,才是真正的創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