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再附上kml檔案)

說起這個古厝,是有故事的。
簡單地說就是當初大雅鄉是以張姓為主,而這本來也是一座張姓人家的住處。後來一位劉姓的農人認真打拼積蓄後,終於也成了有錢人,便買下這座三合院,後來變成為大雅具有歷史的古厝之一。

故事交代得太簡單了嗎?的確是有點隨便,但我這裡真正要說的,是我尋找這個古厝的故事。

教學時總會需要跟學生介紹家鄉的古蹟,不過我從小不住大雅,所以得要仔細讀過鄉誌、查一些資料才能教學(但說穿了住在當地的人也不見得瞭解 :P)。

有段時間我在尋找大雅的古厝,希望能到現場去照一些相片,也有助於教學。
我知道目前保存最好的是謙興堂張家古厝,這個倒曾真去過,也拍了一些影片跟照片回來。

但另一座蠻有故事性的「旗竿內」(金鑑堂)就始終找不到,之所以說他有故事,是可以跟小朋友介紹大雅當時出過的兩位武舉人兄弟,還有一些考試時跟土地公有關的故事(還可以在龍井的廟那邊找到相關的匾額,很有趣)、燒紅砲的故事(這是一個強盜集團,故事還跟丘逢甲有關)。
旗竿內之外,我還在縣府的某個網頁查到「花眉庄劉宅」,同樣的也找不到。

這兩個古厝讓我找了很久很久,因為在鄉誌上都沒列出地址位置,而劉宅連鄉誌裡都沒能查到,甚至縣府當時的網頁上更謎了!因為上面只把他列為景點,卻不告訴人家他在哪裡。


先來說說「旗竿內」。

我在查了半天都查不到之後,打電話去鄉公所問。

鄉公所接電話的人也不知道,於是再轉給另一個業務相關的負責人。
想當然爾他也不曉得,還建議我查鄉誌,我說我就是看鄉誌知道的,卻不知道在哪。
鄉公所的人倒是很客氣,很努力地又試圖找可能知道的人,最後還轉到鄉長那邊。

可惜鄉長正好不在,於是他們給我一個電話,那是鄉裡的老人會會長,因為年紀很大,可能會知道。
於是我打電話給他(其實我很緊張),但溝通上遭遇一些問題,因為我聽台語都很通,但講起來卻不太順,對方則是聽不太懂國語。
後來我找了隔壁班年紀比較大的老師來協助,結果她跟老人會會長講了一陣子,才知道:

這間古厝就在我們學校後面!!!


只是被剷平,現在蓋了新房子。 Orz
我們問那那些東西呢?比方武舉人的旗竿座去哪了?結果得到的回答是:聽說他們的後代子孫有來處理,只是不曉得保存在哪一家或保存在哪裡。

正好我們班也有小朋友住那附近,我也順便問他,小朋友則是說:小時候經常會跑到那邊去玩,但也不知道那是什麼地方,只知道是破損嚴重的老房子,印象中還有大石頭(我猜就是旗竿座)。


至此旗竿內算是找到了……(算嗎?)


而「花眉庄劉宅」的尋找過程也非常離奇,我原本想這既然是縣網寫出來的,那問他們就對了。
結果收到的回應是:以轉交相關單位處理,等待回覆。

然後就沒有下文了…… Orz

(這真是奇怪!既然不知道在哪裡,幹嘛要當成旅遊景點?不過後來還真的拿掉了。)

我嘗試在網路或一些書籍上找,但或許是我不夠積極,或許是我手上的資源太少,總之一直沒能夠問到或查到它在哪裡。
不過我查到花眉庄在三和國小附近,因此曾想說如果問一下那邊的老老師會知道,只是一直沒有好的途徑,而我也不好意思直接打電話去問(可是鄉公所跟老人會就好意思問?請不要追究這個問題 XD)

所以這件事就一直拖下去,我當然沒忘記,偶爾有機會還是會問,但始終問不到。
其中有次我還實際跑去那附近找看看,下午沒課時請假,騎車在那附近繞一繞,結果還是沒找到(現在想想當時也太天真,以為只要找到那條路,路旁就有,卻沒想到應該在小巷子裡)。

過了兩年後,有一天我去看這附近的預售屋,小姐在跟我們介紹時,提到基地位置在花眉巷一帶,而且原本是三合院,所以土地很漂亮。

我一聽眼睛就亮了,連忙問小姐那戶人家性什麼?
小姐說好像姓劉……


當時的表情:囧rz


真是意想不到啊!>_<
後來小姐讓我看了劉家子孫在拆除古厝前拍照做成的年曆,上面有三、四張照片,看了看我也確定就是我要找的花眉庄劉宅。

我們當然去基地看了,而古厝也……不見了。
當時我們還曾經動念蠻想買那裡的,因為後院空地蠻大的,在想想住在自己找了很久的古厝上面,應該也蠻……(不知道說什麼)

後來也有機會去三和國小訪視,也問了這件事,得到回答,但已經來不及了。 Orz


那之後又過了好一陣子,我終於接觸到google earth。
這玩意兒令人瘋狂的程度就不必多說了,總之玩著玩著,有一天我忽然又想起這個古厝。

如果google earth很多衛星照片都還沒更新,那……會不會有那間古厝的照片啊?

我還記得當時伸出顫抖的手握著滑鼠,開始一邊對照地圖,一邊在google earth拉來拉去。

果……果然找到了!



下面這張是更近的照片。



當然,現在已經剷掉蓋成別墅了。 XD
我也順便找了一下「旗竿內」,不過呈現出來的卻是蓋好的新房子屋頂,這個就來不及了。

附上kmz檔案:http://m1.tmes.tcc.edu.tw/~soci/0/other/tayaliuhome.kmz


最後要來說說這件事的感想,這也是好幾次我在跟其他老師演講時提到的話。

在這個過程之後,有時候我會覺得很感慨。
明明眼前的東西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寶藏,但我們卻不見得重視跟珍惜,就像那兩位我的學生一樣,他們只覺得那裡是破舊的老房子,有空地,還有大石頭,卻不知道那顆有洞的石頭其實原本插著武舉人的旗子。
想當然爾他們的鄰居可能也不見得知道這些歷史,政府機構也不見得對這些歷史資源有足夠的重視與投入足夠的資源。
(恐怕要修要保護的古蹟太多了,輪不到這裡;再者很多古蹟都沒有足夠的補助,害得子孫們擔心一貼上古蹟就會變成損失,因為無法改建,政府更沒有什麼補助,只好在宣布古蹟前拆掉)

我們的思維還停留在「有沒有錢賺?」、「可不可以變成旅遊景點而賺旅客的錢?」
台灣有一個很可怕的習慣,就是凡事都要想到「有沒有錢賺?」不然一切就彷彿失去他的價值。
我們並不尊重在某些行業、某些技藝上有獨特表現的人,除非他們靠此賺了大錢。

(我們甚至認為讀書就是為了要有好工作,同樣為了日後可以賺錢;
而反體制者的理由也是:不見得要唸書考試,同樣可以賺大錢。)


就在我們的遺忘與無知中,無數的歷史遺跡消失,而剩餘下來的仍在持續消失著。

我經常會想,前人留給我們的,剩下什麼?
是殘破的古蹟?被污染的河川?

而我們留給下一代的又是什麼?

每想到這裡我總會很著急,於是我總會更積極地在課堂上教這些孩子們他們應當瞭解的事,屬於他們居住家鄉的故事與寶藏。
因為這是我唯一能做的,也因為「知道」後才會「重視」。

但我也知道這是來不及的,因為在這些孩子長大成人之後,或許更多的古蹟早已消失,而罪魁禍首卻是我們這一代。


我總會問這些孩子,雖然這個問題太早了些:你們想留給下一代什麼?


無論他們記不記得這個問題,但這顆種子埋了下去,總還是有發芽的可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