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這篇是在某處寫的回文。其實一綱一本的爭議真像表面上那麼簡單嗎?撇開誰對誰錯,其實這件事背後代表著一種焦慮。這篇文章是我去試圖探討背後的原因所寫的。
-------------------------我是分隔線----------------

我覺得一綱一本背後的焦慮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看:一般民眾和教師。

以一般民眾(包含媒體)而言,與其說他們真的在意「一本」或「多本」,不如說這是對現況的一種不滿,但因為他們其實並不瞭解教改在幹嘛,頂多只能瞭解「開放版本」的這個部分,因此很容易將這種不滿投注在這裡。

民 眾會不滿是很自然的,因為改革的目的是想讓情況變得更好,而教改為的是提升學生未來的競爭能力,同時解決過去一些不合理的現象(例如過度重視升學考試所造 成的壓力)。但他們並沒有看到這些事發生,取而代之的是失業人口增加(總認為升學是為了可以得到更好的工作,但結果並沒有)、經濟情況惡化(所以才會出現 類似「購買多本教科書會造成家庭壓力」、「教改讓貧困的孩子難以翻身」的論述,而且很快便得到不少民眾心裡的認同)、學生壓力仍沒有減少(因為學校的教法 並沒有太多改變)、補習班增多(源自於家長的焦慮)。

這麼說好了,如果今天台灣的經濟是愈來愈好的、就業機會很多,我敢說民眾不會出現「一綱一本」的這種聲音。

一 般民眾(包含媒體在內,因為媒體提出的任何聲音,無論是錯是對,其實都與電視世代的期望非常相關,如果與期望不合則這個「想法」則沒辦法傳遞複製下去)其 實對教改並不熟悉,也不懂,對於整個教改的政策內容與背後的意義,一般民眾比較能懂得的恐怕只有「背不背九九乘法表」(可以發現關於建構式數學的討論,總 只侷限在這個例子)、「廣設大學」、「鼓勵創新教學」以及「開放版本」。
撇開建構式數學不談(最常見到的錯誤便是誤以為建構式數學是九年一貫才開始的),跟中小學最有關係的則是後面兩點,而創新教學這部分沒有什麼攻擊的施力點,矛頭自然就會指向「開放版本」上了。

衍生出來的情況就是:就一綱多本而言,絕大多數的民眾只知道多本是什麼意思,但卻完全不談一綱,因為不懂(如果瞭解了就不會提一綱一本這種東西了)。而這件事也只有兩個選項,一本跟多本。

之所以會有這種情況,其實是民眾對現況的焦慮所致,說真的,再怎麼解釋一綱多本是什麼意思,民眾也很難理解。(如果要說服民眾,可能把話題放在「倉促執行、缺乏配套措施」跟「阻礙多元學習」、「容易成為執政者操弄工具」上比較有效吧?)


對 於教師而言也是焦慮的,因為他們不曉得該怎麼教「能力」。我不信有老師沒聽過基測中心說的「要考的是一綱」、「只要讀一本就夠了」,還有教育部的「培養學 生帶得走的能力」。但問題是:在師資培訓的過程中(甚至整個求學過程中),我們都沒學過這要怎麼教(我們只學過許多程序化、固定的方法跟規則),甚至我們 也從很少被這樣教過(我們只是被這樣告知,而告知者並不見得用這樣的方法來讓我們知道)。

當看到「一綱」時,教師很焦慮,因為它並沒有像以前一樣告訴我們要幹嘛,而且不是寫成那種「有哪些知識是要學習」的樣子。因此這種焦慮引發而來的,就是「能力指標的解讀」,因為「看不懂能力指標」。

但 能力指標真的那麼艱澀難懂嗎?不否認其中有些容易造成迥異的解讀,但大多數其實並沒有那麼難懂,而且搭配說明之後是很容易理解的(大多數其實都太不需要解 讀也看得懂啊)。教師真正不懂的地方在於:這不是我們熟悉的形式,他沒告訴我該怎麼教。也因此,這幾年雖然做了很多解讀能力指標的工作,卻沒造成很大的改 變。

這其實是長久以來的教育觀念所造成的,就好像料理包跟廚師的差別一樣:前者會把教科書當料理包,依照一定程序撕開來,複製成一道又一 道的菜;後者則是依據想提供給客人的感覺,把教科書當材料,料理成一道道菜。遺憾的是,教師長期以來就一直吃料理包所做成的菜,會難以理解「廚師做成的菜 跟料理包做成的菜有什麼差別」,也是很合理的。

就好像「統整」,其實統整真的是將三科讓一個老師來教嗎?(結果還是教原來的那些零碎知識?)統整真的是單一兩次「表演式」的「主題教學」嗎?我們知道並不是,而且統整應該是在每一堂課跟每一個教學活動裡,但我們不太會教,因為我們也沒被這麼對待過。

我 覺得這個焦慮還會一直下去,不管是一綱一本還是一綱多本,情況並不會有太大的改善。也就是前面大家提到的,其實促進多元學習這件事,關鍵點還是在老師的教 學上,而不是版本;而我們之所以反對一綱一本,是因為它會讓這件事更難以改善,並不是因為一綱多本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或者讓孩子能多元學習。(這只是一個開頭)

這個焦慮短期內 應該是沒辦法改變的,一直到十二年國教為止。但說實話,到那天來臨時,情況不見得會改善(頂多只是焦慮消失而已)。拿國小當例子好了,國小升國中並沒有這 種升學測驗,但這並沒有讓多數國小教師的教學變成「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的那種方式,大多數的國小老師也不會依據能力指標去教學與評量,因為大家並沒有 這樣被培訓。(唯一比較慶幸的是,也因為沒有這樣的焦慮,因此,即使在國小會有教師想做一些改變時,並不會遇到太大的阻力。遺憾的是:做這些事的人薪水並 不會比較高。)

所以很有趣的是,國小幾乎沒有這種「一綱一本」的聲音,頂多也只是為了轉學生的銜接問題罷了。(不過數學領域有分年細目 後,這問題就減小了)而大家也都不是很在意,因為沒有基測嘛!(如果在國小玩一綱一本,我覺得自己倒不會那麼在意,因為這似乎並不會造成國小老師的教學更 加僵化,因為原本就…… orz 也不太會阻礙到想改善這件事的力量)

或許……與其將所有的精力花在解釋給主張「一綱一本」的官員們聽,不如好好準備應付與準備即將到來的十二年國教。

其 實我在想的是,有沒有一種方式,或者是一種標準化的程序,可以「引導」老師們去「思考」教學該怎麼教「能力」?現在雖然提「精進教學」,但我們的焦點與其 說放在教學上,不如說是放在一些很基礎的教學技巧跟班級經營技巧上,但那卻不能保證老師的教學方向是正確的,而學生也確實可以學到這些「能力」。(比方可 以用很漂亮的教學技巧、很嚴謹的步驟來教零碎知識,但怎麼教都還是一樣在堆砌零碎知識)

因為之前這樣想,可能有點天真吧!所以我嘗試著從多元評量著手,想說如果評量緊扣指標的話,教學也會跟著修正。不過看來情況並沒有那麼簡單……唉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