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這學習單該怎麼改?(害我一直笑一直笑......)









--以下是題外話與老師的碎碎唸--



話說我本來還覺得這張學習單設計得不錯,可惜學生寫的時候並不見得達到預期。><

這幾堂課的教學是以節慶習俗為題材,帶小朋友想這些生活習俗、傳說(超自然)與人們生活、氣候(自然)之間的關係。(社會學習領域指標4-2-2)
這張學習單算是其中一個部分,先讓他們自己選定一個感興趣的節日,查出一些常見的「習俗」與「故事」後,去想背後跟氣候時節有沒有關係?傳說背後是否有什麼道理?
(說真的,如果純粹只是上節日的故事跟習俗,是不容易達成指標的,因為學生不見得需要記憶每一個「XX節各是幾月幾日、有什麼故事或習俗」的知識,這對他們不見得很有效用,但藉這個題材思考背後與生活的關連性,這種能力就很有用了。)


這部分還蠻好玩的,比方帶他們想,為什麼端午節要包香包?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嗎?為什麼鬼月和中元節會在農曆七月?為什麼七夕會有牛郎與織女的傳說?(這個比較難XD)為什麼教師節是國曆的?
其實這些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事,不見得像表面上那麼簡單。
(上課時也講了兩個版本的重陽節故事,讓他們發現原來故事經過時代演變,很容易被加油添醋或改造。)

中秋節烤肉尤其是個很棒的題材,因為之前新聞才報導過這是源自於台灣的烤肉醬廣告。
但說真的,如果現代的中秋節不適合烤肉,就算廣告商怎麼廣告,這個新習俗也不會流傳開來。(就算有,也撐不了多久)
雖然不見得是標準答案,但我們卻可以用這個題材去推論,為什麼烤肉會適合現代中秋節?跟中秋節原本的一些意義跟習俗有關嗎?跟現代人的生活條件有關嗎?跟當時的氣候、情景有關嗎?(比方大家雖有團圓賞月的習慣,但在現代社會的條件下,似乎情況又跟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了,或許烤肉正好是符合這個背景條件所做的事,也便於讓這些經常見面的家人不被其他娛樂給吸引?)
其實不需要真找出標準答案,因為這個思考的過程就是教學真正需要的部分。

要回答「中秋節可不可以換在其他時間」這個問題,其實得要對中秋節的來由與背景有一定程度的思考才行。(唉唉不上課等著回家背課本做複習考卷的那種一定答不出來)

比方說:

如果學生回答「不可以換,因為這是國家規定的。」那......唉唉這幾堂課白上了。

如果學生回答「不可以,因為長兒......嫦娥就是在這天奔月的。」......我該說他太天真嗎?有些事我們明明不相信,但卻又把這些東西當成真實的理由?(就好像重陽節的故事愈渲染愈多,或者包公從一個清官演變成一堆武功好手的大頭目......這些背後都充滿人民的期待)

如果中秋節的意義只是「月圓要賞月」,那倒可以換在任何一個農曆月半;但如果中秋節的意義還加上「秋分」(因為是「中秋」嘛),那就很難再改了。

(請參考另一篇 七夕牛郎織女的傳說由來 XD)


要教學生「知道」這件事不難,但要教學生「自己知道、理解」這件事卻很難啊!或許之後再來開發效果較好的方式與題目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