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來做個整理,這些其實都是平常就在講的東西,也算是做個備份,日後證明我曾講過。XD (不過講了也沒用,事情還是一樣會發生 科科)

下禮拜中小學開學,100學年度正式開始,很多人還沒感覺到,但其實這個學年開始,很多事都會有很大的變化,其中之一就是97課綱微調(百年課綱)的實施。這代表教材會有很大的改變,但很顯然地,從上到下大家都還沒準備好。(就跟以往一樣XD)

  image

這張圖出自於我自己做的課綱微調宣導簡報。

這個學年度(100學年度)開始,在國中小社會可能會發生以下問題:

一、進行低年級生活課程的設計時,可能會誤用社會領域第一學習階段的能力指標。

這個問題可大可小,現場教學可能不會差很多(因為本來就沒在看課綱XD),但很多社會團體或學術界可能會因為缺乏這點常識而作了很多白工。(光我周遭所接觸的,就已經發生了XD)

這件事是這樣的,在原本(見上圖,92年公佈、93年實施正式綱要)九年一貫的課程綱要中,國小低年級的「生活課程」,是由「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這三個領域所組成的。(如下圖)

 image

上表出自於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公布的92課綱總綱「伍、學習領域」。

也就是說,原本低年級的「生活課」內的指標是社會、自然、藝文課組成的,這代表社會領域「第一階段」的能力指標是放在低年級的「生活課」用的。不過這樣看起來很零碎,所以97課綱微調時就把它整個砍掉重練,新的「生活課程」不再是拼湊組合的,而是獨立、完整的「生活課程能力指標」

But!人生最奇妙的地方就在這個But!(借用GG的梗)

照理說,如果生活課程砍掉重練了,那麼社會、自然、藝文在第一階段(低年級)的能力指標不就廢掉不用了嗎?不,這個世界當然不是你我想像中那麼單純,光就社會領域來說,97公布的課綱中,不但還掛上社會領域第一階段的指標,而且還有微調修改喔!(啊是改心酸的嗎?)

我是可以明白「雖然不會被使用,但為了完整性還是公布第一階段的指標」這種想法啦!不過如果不做「明顯一點」的標示,而只是掛上去,不是會害人用錯指標嗎?(其實已經發生了XD 而且經常發生在「看起來不該發生這種事的場合」 )

可以想見接下來還會有很多人前仆後繼不斷誤用… (您也可以把這一點當做一個檢核,看看對方的常識夠不夠,或者有沒有真把課綱好好讀過,還是只是掛個頭銜在那邊嘴砲?XD)

你lag很久喔

 

二、各個年級搞不清楚該用哪個課綱,從課程計畫到教案、課程設計都發生混亂。

這點應該已經發生,因為各校課程計畫都做完了。

這是因為97課綱微調的實施時程,是一年一年慢慢往上改變的,而不是像九年一貫亂跳著做,所以除了一年級一定都用97新課綱外,其他領域會依照他們的第一冊實施,以社會領域而言,實施的時程是這樣的:

image

(依舊是出自我自己做的課綱微調宣導簡報)

也就是說,本學期三年級要用百年課綱(97課綱微調),但四年級以上依舊是92正綱。如果是生活課程的話,一年級是百年課綱,二年級仍是92正綱。

猜猜看,你覺得會不會有很多人搞不清楚?(我相信到103年都還是有人一團亂)

 

三、在不該換教科書版本的時候換版本,造成四、六年級出現嚴重的銜接問題。

上面這點聽起來好像有點嚴重,卻又好像不會太嚴重……但延伸下來的第三點就很大條了。 因為會搞不清楚第二點,就代表對「學習階段」搞不清楚,在這種狀態下,很可能會在不該換版本的時候換版本,結果就造成學生在那一年出現嚴重的銜接問題。

我們還是用圖來表示吧,以下還是以社會領域為例子:

image

要請特別注意的是:每個領域的分階段方式不一定相同! (所以更複雜)

過去常發生的一個問題是,老師(甚至教授)搞不清楚指標代表的意思,然後隨便亂湊,把該在低年級上的指標拿去高年級,或者把高年級的指標拿來中年級湊,甚至還有跨領域的……

這事情的嚴重性在哪呢?這代表三、四年級必須用同一個版本;五、六年級必須用同一個版本。也就是說,四年級跟六年級不可以換版本!不然會造成嚴重的銜接問題。

舉個例子好了,比方「家鄉的地名」這個單元,在康x版中,被排在三年級下學期最後一個單元;但在翰X版中,就被排在四年級上學期的第一單元。這些都是正確的,因為整個中年級就是要學這些,無論在三年級或四年級學都可以,但如果有學校在四年級換版本,就會發生以下兩種情況:

四年級時康X換翰X版:「咦?這單元怎麼重複了?」

四年級時翰X換康X版:「咦,好像少上了什麼……」

所以換版本時該怎麼換?以下再用圖來表示:

image 

其實100學年裡,社會領域的學習階段並沒有改變(所以這問題從90年就一直存在,到現在還是一拖拉庫人搞不清楚),但這問題依舊存在。更不用說那些學習階段有做更改的領域了……

 

四、小學中年級在做鄉土教材時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是該上鄉土而沒上鄉土;另一種是上鄉土上到走火入魔,甚至把三年級跟四年級切得太細,例如三年級只能上鄉鎮市區而不能上縣市;四年級只能上縣市而不能上鄉鎮市區。

這點也是社會領域最常上新聞的一點,也因為議員立委跟官員連同媒體都搞不清楚,所以我每次看到新聞都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吐槽起。

拿1-2-1這條指標當例子吧:

image

也就是說,中年級只要課本提到「家鄉」,學生該學的就是所居住的「縣市鄉鎮(以及村里社區)」;而高年級提到「家鄉」,範圍就是「全臺灣」。比方四年級上到「家鄉的地形」這個單元,小孩該學的就是「台中市」跟「大雅區」的地形。但課本不可能根據台中市跟大雅區來編寫,所以裡面的例子都是台灣各縣市、鄉鎮的例子,不知情的老師照著教,花了很多時間卻沒教到該教的。

這問題很久了,各縣市輔導團也花了不少時間在處理跟編教材,儘管效果並不好,但也多少有一定的成果了……聽起來這問題很久了,而且已經在處理了,不是嗎?

不,事情當然沒有這麼簡單。

除了那些該上沒上的問題外,近年又出現另一種問題,那就是--矯枉過正

首先,雖然中年級應該把居住的家鄉學好,但並不是整個中年級都在學家鄉!!!家鄉之外還有很多(應該說大部分)不用侷限在居住縣市鄉鎮的指標,例如「8-2-1舉例說明為了生活的需要和問題的解決,人類才去從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有些版本的教材是用「各行各業從過去到現在的變遷」來做教學的。也就是說,你在處理這個教學目標時,根本不用在意所舉的例子或教材是不是自己縣市的,因為重點在課綱,而不只是在教材本身。(再者,如果居住縣市鄉鎮都學好了,多學一點又有什麼關係?XD 其實中年級也還有全球觀的指標啊!)

但就有一部份「有點內行但又不夠內行」的人死抱著「中年級的家鄉是縣市鄉鎮」的規則,在評審時把所有裡面有其他縣市鄉鎮例子的教案、試卷都打掉,還自以為專業……

說穿了,真正有特別提到居住縣市鄉鎮的指標也只有:1-2-1、1-2-2、1-2-5、1-2-7、2-2-1、2-2-2而已啊……

還有另一種「矯枉過正」的情況。

當初國家教育研究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請各縣市輔導團協助編輯居住縣市鄉鎮的教材,但因為內容太多了,不可能把各鄉鎮的都做起來,所以大家先編四年級的「縣市教材」。

當時候大家真的做的不錯,所以後來決定繼續延伸,開始做「鄉鎮市區」為範圍的教材,於是試教就變成以三年級為主了。

發現問題了嗎?是的,原本的指標根本沒有細分「四年級學縣市」、「三年級學鄉鎮市區」,這樣的分法是當初編教材時不得已的,但卻有人自行腦補成「三年級要學鄉鎮市區,不能學縣市」、「四年級時要學縣市,不能學鄉鎮市區」……

我大概可以理解這種概念是從「低年級學家庭、社區」延伸而來的,不過如果你對實際的教材內容有些了解(而不是闔上課本自行腦補),你就會發現「並不是整個中年級都在學家鄉」,而且很多主題是一起處理的,比方學「人口分布」時,就直接讓學生一起查鄉鎮、縣市的人口了,而不用「三年級查一次鄉鎮的人口、四年級又再查一次縣市的人口」,後者根本是多此一舉,因為方法都是一樣的。

但我也不明白這麼簡單就可以理解的道理(對實際依照課綱教學的人而言,這根本是常識),會有人不明白,而且有些人還會「糾正」你「在三年級就教縣市範圍的東西」是錯的,甚至還以自己腦補出來的規則,批評教科書亂編……

(但我們的世界是看頭銜說話的,所以你的話合不合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誰」)

也不用講這麼多,我們來看看如果在實際教學「三年級只學鄉鎮市區、四年級只學縣市」的話,會造成什麼問題吧!

以剛剛提到的「人口」為例,無論是康X版、翰X版或南X版,都把它放在四年級來教。但如果你照著上面的規則來編教材跟教學,就會在三年級加入「帶學生查詢、觀察大雅區的人口」這個課程,並佔用原本三年級至少兩、三堂課;然後學生在四年級時,又要再學一次……只是例子換成「台中市的人口」。

換成其他的也是一樣,你在三年級學家鄉的地名時,不提縣市的地名,然後四年級又再學一次。或者四年級該學的家鄉地形拿去三年級就上,然後又只上到鄉鎮……這些矯枉過正的作法,會造成嚴重的「時間浪費」。

我還是要再強調一次:時間就是那麼多。你把時間挪來加強這個,就代表另外有東西花的時間少了。

除了鄉土之外,中年級還有很多該學的東西,比方團體相處、比方權力與責任,比方全球化趨勢、比方貨幣的演變、比方個人消費時的權衡……有很多東西不是跟以前一樣,屬於那種「知識複製」的教學內容,當然更不能用這種「三年級上到鄉鎮、四年級上到縣市」的切法來教。

你為什麼不問神奇海螺呢

話說,我覺得連教科書也漸漸往這個方向走了……

 

五、試卷競賽走火入魔,距離現實愈來愈遙遠。

這件事跟課綱不直接相關,但也是近年來愈來愈嚴重的問題。

近幾年來,大家特別喜愛「試卷競賽」跟「線上題庫」,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老實說我覺得效用不大)

試卷競賽原本也很單純,就是拿來看看出得怎樣,符不符合課綱跟教學目標?試題會不會很死板?(相信我,這時代還是有一堆人拿課文挖洞出填充題)有沒有犯一些不該犯的錯誤(比方答案有爭議、濫用「以上皆是」和「以上皆非」)。

然後不知怎的,大家開始玩格式,而且從學術界延伸出一套看起來很複雜的系統,比方「雙向細目表」、「每一題的鑑別度」、「課次比例分配」之類的規則。甚至還有「題號要放在括號後面」這種莫名其妙的規定,如果不遵守就直接被踢掉。

這些不是不好,但遵守這些規則的試卷真的有比較好嗎?如果是,那我沒話說,但偏偏一張試卷的好壞卻不是決定在這些規則上。說穿了,一份試題好不好,重點還是在於它是不是「能評量出該單元的教學目標(或說能力指標)」,但當這些零碎的規則愈來愈多時,真正的焦點也被模糊了

我尤其不滿的是「試卷各單元比例要依照上課時間」的這一條,因為它根本沒考慮到「各單元的教學目標」,看起來就只是「從沒規則裡硬訂出一條規則」。

舉個例子好了,比方現在我上了一個叫「家庭的變遷」的單元,每堂課所花的節數如下:

第一課  認識家庭的種類   6節

第二課  家庭成員的改變  4節

第三課  觀察我的家庭  2節

而他背後的能力指標是「3-2-1關懷家庭內外環境的變化與調適。」(92正綱)你可以從標題觀察出一件事:第一、二課都是在為第三課做準備,真正的重點在第三課,而這也是一般教科書的編排方式,先給予一定的知識與技巧,然後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通常那看起來最模糊、不知道要考什麼的最後一個單元,其實才是這整個單元最重要的核心。但因為你已經有基礎了,所以最後一單元上起來是很快的。

但如果我按照上課的節數來做試卷分配,那就會變成3:2:1,最重要的那一課反而最少,相對的也會導致整份試卷集中在比較零碎、基礎的知識上。

就算撇開這一點,這些競賽在其他的規則上,都有「愈來愈走火入魔」的傾向,而有些學者似乎對此感到很高興,也更大力提倡更繁雜的各種試卷規範……於是這些東西變成參加者的一個門檻,就算你原本出題出得很好,你也必須先了解這些東西怎麼寫才行。(那麼,你就得參加特定的某些研習

但重點在於,你的格式愈繁雜,就愈不可能落實到現場教學者身上。

我總想問:這些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究竟是想提高基層教師的出題水平(如果是這樣,應該做的是「簡化」而不是「繁化」吧),或者只想提高少數人的出題水平?(我很懷疑)還是……深怕別人說你不專業呢

說老實話,不光是試卷競賽,其他還有很多東西都是如此,比方課室觀察、比方行動研究……好像這些形式上的東西愈是繁雜,看起來就愈專業似的。

說穿了,無論教學也好,出題也好,教材也好,不過就一件事最重要:

是否能有效達成(或評量出)學習目標?

如果你夠專業,要看出這件事,真的沒那麼難。但真要定出很繁瑣的標準、準則,倒是很難寫得明確。只是我總覺得,在這些繁瑣的標準、格式背後,透露出的似乎是一種對專業的「心虛」,因為心虛,所以非得靠更多更多的頭銜、形式去填補……不說了,再下去又是抱怨。

總之我只覺得,如果真想推廣、真想提昇基層教師的出題(或其他能力)水準,那麼首先要做的,絕對不是讓規則、格式繁複化,而是想辦法讓它變得更簡單、更明確,更容易聚焦在重點上。

就好像我們教學生時,重點絕不是在秀「老師有多專業、多厲害」,然後搞一堆大家看不懂、不太會做的東西,而是把重點由繁化簡,學生才能真正學得會。

 

話說每次寫這種東西,網誌人氣就會掉下來XD

不過現實生活中也沒人想聽,就讓我在這裡隨意嚷嚷吧……(這陣子以來,從那些看到的聽到的,真的感觸很多啊)

說話小心點我國是愛好和平的

 

 

剛想到,再補一個吧:

六、高年級的經緯度,不知道要在什麼時候教?

97課綱微調(百年課綱)中,有兩條因為「現場教學太難」而做修改的指標,分別是1-2-4跟1-3-4。(當然還改了別的,但我覺得這兩條很有代表性)

來看看1-3-4吧!

image

說穿了很簡單,就是刪掉「坐標」兩個字而已,但影響卻很大。因為五年級最困難的單元,就是剛升五年級上學期遇到的第一單元(各版本都一樣):「經緯度」。

很多學生剛從四年級上來,碰到這個就暈頭轉向的,接下來又是臺灣的河流、地形什麼的,再加上五年級下學期的臺灣史,真的是慘兮兮。(其實要看怎麼教啦)

就是因為太過困難,所以中年級刪掉在地圖上「估算面積」,高年級刪掉「坐標」。就這樣掰了,其實大家都很高興,但……當我們看到國中(第四學習階段)的能力指標……

image

(紅字的部份是有微調修改的)

咦?那經緯度到底什麼時候要教啊?怎麼完全沒看到???

先說,光是教學生看地圖而不教經緯度,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所以我自己的推測是,各版本可能多少還是會編進去)它是很難沒錯,但……如果就這樣刪掉了,後面怎麼沒有寫說要在什麼時候教啊?

其實1-2-4、1-3-4的看地圖,我覺得應該切得更細一點,比方等高線圖這種就可以切給國中來教,不過後面的1-4-4就不是讀地圖了,看來地圖的部分已經完成了……啊?

你問我,老實說我也不知道要怎辦,或許這部份有更深的考量吧?(但好歹也說明一下吧)不曉得有沒有國中地理老師對這點有意見的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