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從十幾二十年前唸書時就一直有的困惑:為什麼課本跟老師都說,孟子是性善論者,而荀子是性惡論者?
無論我怎麼看,孟子都不是性善論者。
學生時,很多中二小鬼人常會為了表現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說出「我主張人性本惡」,然後舉很多例子去推翻教科書與社會所主張的「人性本善」,但事實上這些並不衝突。
多說無益,用這個圖來表示就很清楚了:
說穿了這也不是什麼特別的概念,仔細一想,我們主張孟子是性善論者時,通常會舉他這兩段話: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然後說人有八心八箭四心、四端: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 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其實第一句就講明了,「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既然「幾希」,那就代表說:人的本性大部分都跟禽獸一樣,只有一點點跟禽獸不一樣。
而那不一樣的地方,看來就是四心、四端。不然就是「非人也」,而是禽獸了。
姑且把禽獸的部分視為「性惡」(至少不會是性善),照這樣來說,無論你怎麼看,這個人性裡絕大部分也都是性惡而不是性善,既然如此,孟子到底哪裡主張性善了?
就像你穿了一身紅衣,中間只有一小段是白色的,旁邊的人一定不可能說你穿的是白衣,而會說你穿紅衣。↘
不知道廠商什麼時候會出「聖誕老人無雙」的遊戲?
話說,後來大學時的畢業論文發表(其實只是老師選幾篇報告出來,然後辦一個系內的小型發表),我就拿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來寫孟子的性善論XD
我一直覺得「性善論」跟「性惡論」很沒意思,再加上「性無善無惡論」也一樣沒意義,因為善惡是人自己定的,自然界原本就沒有這種東西,而道德是演化出來的。真要說一個,大概就是性善惡都有吧?(幹嘛吵,都摻在一起就好了)
而這也成了我的教育理念。
出社會後,不會有人跟你討論這種事。但說真的,書教得愈久,就愈覺得一個老師最重要的部分在於他的理念,技術層面的東西都是由此延伸出來的。
但學生時我們沒有機會去討論(縱使有不少老師會希望帶領學生做思考),即使討論了也沒用,因為最後還是要回到考試上,因為那才是一切。
即使是「理解」,也常是為了要「讓你記憶時更深刻」。這件事並不見得對或錯,它就是這樣,端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學生(而且時代與環境也會不斷改變),而那個時代並不是我那種每天胡思亂想的小屁孩的時代。
現在倒是挺好用的就是,至少寫blog可以屁一堆有的沒的。XD
最後照慣例要感慨一下。
小時候的我一直覺得這很奇怪,但課本跟那些大學者們就是這麼說的,也沒人有興趣去討論這個,即使有人在討論,對於引不出什麼名人言論,又只是個小屁孩的我,說話也沒人會想聽。而且就算真辯出一個結果,考試時你遇到「孟子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者」的題目時,你還是會乖乖寫「性善論」。
(另一個當時中二的我覺得很無聊的,是「白馬非馬」,因為這不過就只是因為「中文字會有一個以上的意思」罷了,拿來當成邏輯題材實在很沒意思。但那時候只是個普通的小鬼,誰理你,講那麼多又沒考多好。現在還是一樣沒人理)
那時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
寫作文時總要引經據典,因為你一個小屁孩講話不重要,得要搬大師出來壓鎮,所以大家都得要會背一堆名言佳句,所以有時我就自己隨便編個名字跟頭銜,然後引我自己想講的話,反正也沒人知道世上有沒有這個人。
這應該只是因為我是小屁孩吧?當時的我這麼想。
但直到長大我才發現,原來世界還是一樣。寫論文做研究時,你還是引最有名望的學者出來。發表意見時,人家會先看你的頭銜再決定要不要聽。甚至在開會時,老闆放的屁永遠比你香。
至於你說了什麼,那不重要。
於是教育成了我們的階級系統,重點不是你會了什麼,而是你讀了什麼學校。出社會後也是一樣,大家會看你的頭銜、薪資、公司,而不是你表現得如何。
就好比乞丐中的霸主……
邏輯?那是什麼?可以吃嗎?(我在想,或許世上只有邏輯和藝術這兩種學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