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真不知道這篇該怎麼分類,旅遊嗎?(誰去墓地旅遊的?)公共議題?文學創作?總覺得怎樣都怪怪的。或者,把墳墓的照片放在網誌上,就已經是一件有點奇怪的事?Orz

這裡要來說說上禮拜三到大甲遇到的事。
上禮拜三去大甲演講時,遇到當地對鄉土史料很有研究的張慶宗主任,因為之前就常聽到他的名字,因此見到時蠻高興的。
主任跟我說他在學校附近看到一座可能是平埔族人的墳墓(大甲當地是Taokas道卡斯族),所以研習完後我們就相約一起去看墳墓......(這句話聽起來怪怪的)


從路旁這附近一帶進去。


沿著田間小徑走(兩旁是著名的大甲芋喔),可以看到一座土堆,仔細看會發現這竟是一座墳墓。

主任說,這可能是他在大甲附近一帶探查時,所發現到最早的墓碑。但可惜的是,這座墓碑有一半以上都被埋在土裡,他也不太敢挖出來看。


雖然可以看到的字不多,但仍可以從這裡得到一些資訊。

首先,上頭寫著「顯考」,這代表住在裡面的是男性。
再者,右邊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年代,寫著「乾隆四......」,這代表這座墓碑是在乾隆年間出現的,只不過這裡只能依稀看到一個「四」字,下面還有什麼呢?沒把這裡挖開來是很難知道的(但還是不要亂挖的好>_<)。
所以,這座墳墓可能是乾隆四年,也可能是乾隆四十或四十幾年(四百年就不用猜了)。張主任說,如果是乾隆四年,這代表這座墓碑可能是在這一帶最早的了!

裡頭還有一個引人注意的,就是在「堂號」的地方寫著「攀龍」兩個字。
攀龍?有哪個姓氏的堂號是攀龍?
主任說,他推測這可能是平埔族人(道卡斯族)的墳墓,因為漢人幾乎沒聽過用「攀龍」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附近一帶也是當初平埔族的聚落,在推敲一下年代,可能性頗高。而且很多平埔族在漢化時會用潘姓(這應該大家都知道),也會有人使用「攀龍」這樣的詞,可惜這部分我聽得不是很清楚。


附近的居民姓白,據說也是當地不小的一族,這些田也是祖先向別人買來的。

主任之前問了附近的住戶,對方說好像小時候曾看過有人來這裡祭掃,但長大後來就再也沒看過了。
我想也是(雖然清明節快到了),不然這墓碑不會像現在這樣大部分都埋在土裡。

回來後我就一直想這個問題(其實當時候好想直接用手去撥開>< 而且想說如果是墳墓的主人,有人幫忙把墓碑從土裡撥開弄出來,應該是好事吧?),於是也藉著網路來查一些資料看看。
雖然功力不夠,但查了一下,大概也有一些猜測:

1.因為座落在田中間,這代表附近可能曾經是這座墓主的地,再加上上頭有謚號,想應該也是有錢人家(至少有地)。
2.我查了查「攀龍」,雖沒發現到有哪個姓氏用這個堂號,但卻查到在漳州有一個地名就是「攀龍」,無巧不巧的,這正好是國民黨秘書長林豐正祖先的老家(有這一篇新聞:http://tw.people.com.cn/BIG5/14810/4121371.html)。
而林豐正的祖先呢?有一位當初在雍正12年(1734年)來台開墾的祖先「林秀俊」,而他在到台北開墾之前,曾經擔任過大甲、後龍(、淡水)等社的通事。也就是說,他曾在大甲開墾過,而且當時以「林成祖」的墾號,還是大甲地區很有名的拓墾人物。
(大甲大多是泉州人,不過他是漳州人)

合理推測,當他在大甲地區時,極可能有同鄉的族人(或者只是同鄉)一道前來。
當然,他也在台灣娶了平埔族的女子(很多漢人因此而繼承了妻子那邊的田產,因為很多平埔族人是母系社會)。

這有沒有可能跟林家有關?(林秀俊被稱為攀龍第十二世,還有一本《攀龍林氏族志)
或許是林秀俊在搬遷到台北前(乾隆十五年),有一些族人或親戚或同鄉留在這裡?或者是在離開之前,有族人葬在這裡?(這牽涉到墓碑的時間是乾隆四年或四十年?)
可惜我只能這樣猜,卻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答案。

3.另外,「皇清」代表著這是清朝的墓,不過這個部分看「乾隆」的年代就知道了。
倒是寫「皇清」,這要不就是來自大陸的漢人的墓,要不就是漢化較深的平埔族人,或者兩者的後代吧?
畢竟早期來台的漢人大多只有男性,而會在當地找平埔族人的女子結婚。(這個應該很常聽到: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無論如何,這座墳墓似乎都可以延伸出大甲地區很多的過往歷史,只是清明節也近了,但這座墳墓卻可能因為時間的關係,被子孫們遺忘了。

這座墳墓的主人是誰?他的後代去哪裡了?這是漢人或平埔族人的墳墓?跟林家有關係嗎?
在墓碑能從土堆中重見天日之前,我們大概很難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

下次要來看看大甲鎮的土地公廟,據張主任說,他發現這一帶的土地公廟裡幾乎都有陽具崇拜,這極可能是過去平埔族人留下來的習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