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頭演講時,我有時候會忍不住說這件事:
請各位老師先在心裡想一個老師,
這個人可能是您的同事,可能是您自己,
也可能是您從小到大求學過程中所遇到的老師。
這是一個無可置疑的「好老師」,
如果真要挑一個老師的話,您會很放心把自己的孩子交給他。
也就是說,他在這個領域是公認的「專業」。
想好了嗎?
我相信一定有這樣的老師,
而且這樣的老師通常也會是周遭公認的「好老師」。
現在請您在想像中把這個老師「擺放」到「教師甄試」的考場裡。
您認為他有把握考得上嗎?
(這時多數的老師會笑著搖頭)
好,問題來了。
如果「教師甄試」的目的是要選出「適合當教師的人」。
那……為什麼這樣的老師參加教師甄試會有難度呢?
照理說,他已經是一個「好老師」、「專業的老師」,
那麼他就應該在不需要另外準備的情況下,輕易通過教師甄試。
因為教師甄試的目的就是要選出適合當老師的人,
而他卻是大家公認適合當老師的人,不是嗎?
如果一個比誰都適合當老師的人,無法通過教師甄試,
那請問我們的教師甄試,到底是在甄試什麼?
我們採用的標準對嗎?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