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忙,某天忍不住又寫了長文回覆別人,就把它貼上來吧。

作者: memes (風聆) 看板: Education
標題: Re: 教改究竟是哪裡失敗?

以下是個人看法,不見得周詳,請參考,也歡迎指正。

※ 引述《asynchronous (同步)》之銘言:
: ※ 引述《flights (晞)》之銘言:
: : 最近在跟同學討論教改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 : 對於現在破百的大學升學率有什麼看法
: 看到這篇文章, 突然想問這個長久以來的疑問
: 好像很多人都在說教改失敗 (ex. 每次提到李遠哲都會出現)
: 但是教改是個很籠統的詞, 每次看到這種陳述我都不知道是指什麼
: 在網路查了一下, 較著名的具體項目有 :
: 建構式數學
這是85新課程的,在九年一貫時代結束。
其實不算結束,因為數學本來就有建構的概念在(無論82年以前或91年以後),
只是85新課程時出現獨尊建構式數學的情況,再加上訓練與宣導不足,
(隨便找個路人問建構式數學是什麼,大家罵一堆,但除了用加法教數學外,
通常就說不出個所以然了)

所以衍生出不少問題……

不過我以為這部份會被大力炒作,跟政治有很大的關係。
它的實施是有問題,但轟炸火力最強的時候卻是九貫的時候,
而九貫其實反而應該是結束85新課程的,卻被拿來轟,怎麼想都很奇怪。

: 九年一貫

九貫是現在進行式,個人以為他的成功與失敗目前還很難斷定。
因為九貫真正實行比較多的地方是在小學,國中的改變幅度其實並不大,
但這件事會在十二年國教後有更多的衝擊。(衝擊不見得好,但也不見得是壞事 科科)

九貫被批最大的是在他的倉促,當年「跳著年級做」的事,
以及數學領域把國一跟小六的能力指標規劃在同一個階段,
都算是經典之作……(理論與實際之間有極大差距)

另一個媒體很少報,但實務上爭議很大的則是節數的安排以及統整。
國中爭議最大的如社會學習領域,一開始雖然希望統整,但因為師培的問題,
所以最後還是回到分科,課本也變成一本拆成史地公三本的詭異狀況。
也因為如此,所以節數也變得很少,因為有些學校史地可能一週只有一節課……
(這部份牽涉到各科目之間的角力)

國小在統整的爭議比較小,但還是有如藝術與人文領域缺少表演藝術師資的問題,
健體領域一般還是被拆成健康與體育課來上,
但藝文被拆成美勞跟音樂(絕大部分學校的拆法),
而剛好教美勞與音樂的老師又不熟悉表演藝術時,就會少掉這一塊。

這問題並不小,而且不是只有國小,一直到國中都是,
但因為不考試,所以大家不是很在意。

關於九貫的成敗,目前有一個「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在長期性進行,
到時候才會有實際數字上的評估,不然現在都是你說我說大家說的都對。

但九貫在國小確實造成不小的改變,比方在教法跟評量上有不少創新,
雖說造成不少混亂,而且有些地方的改變幅度還是很小,
但整體來說,對於想做的老師與學校而言,他確實也有一定程度的鬆綁效果。
(只是鬆綁後有沒有聚焦在課綱?
這……我想光是看北北基推一綱一本這種荒謬事,
就知道還有不少問題待解決)

九貫不能不說的是,過去的教改都是偏重在「課程標準」跟教材本身的改變,
但九貫是直接拋開課程標準,直接換成「課程綱要」,
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過去是要告訴你「要教這個」;
現在則是告訴你要把學生「教成這樣」,怎麼教是你的事。

兩者其實有很巨大的差異,只是仍有不少人沿襲過去的觀念與方法,
所以並不見得能夠理解其中的差異其實是很劇烈的。
(反而只關心有幾個版本或教科書有錯字、基測分數幾分之類的……)

個人以為九貫其實是十二年國教的前導,教改真正的重頭戲才要開始。

: 多元入學方案 (聯考變成推甄+指考)

其實這點跟九貫、十二年國教都有關係,
可以看出這些教改其實是連在一起,而不是獨立開來的。

以下雖然舉國高中以及小學的例子,但背後的根本概念其實很接近。

從九貫的課程綱要就可以觀察到,這些能力指標不像過去只偏重在認知,
而還有很多其他的能力;再者,在那些「過去以為不重要」的領域也加了不少節數。
(過去說五育均衡並重,其實想想根本是騙人的)

而聯考肯定是路上很大的一顆石頭。

所以升學的方式一定會改成多元入學,也就是在筆試以外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向度,
不是因為要活潑什麼的鬼理由,
而是因為這些筆試以外的能力本來就應該是學生學習期間同樣並重的。

可惜的是目前標準好像還不夠清楚,而多元評量也僅限於國小,
(做的也不見得都很好,大多數只是覺得要創新跟活潑,卻忽視了課程綱要的聚焦)
所以很容易衍生成「才藝競賽」的聯想,
以致於「家境狀況」很容易變成學生升學時的有利條件。
(因為比較有資源去學一些其他的東西,也容易吸引某些只注意表面效度的人)

從國中升高中「基本學力測驗」的名稱也可以看到這種企圖。

既然是基本,就應該只是一個門檻而已,其他還有很多重要的東西。

兩者的差異在於:

如果基測是唯一的升學依據,那麼各校會把資源投入在資質好的學生上以提高分數。
如果基測是升學的門檻,那麼各校會把資源投入中後半的學生以提高通過率。

儘管現在還不是,但可以發現它一直被往這個方向走,
未來必定會搭配多元評量來實施,但因為目前這部份還停在嬰兒學步的程度,
所以看起來是以「在校成績」為主,
就演變成「學生在校都要很緊張,每次考試壓力都很大」。
(但我要說,學生在校都不理,只想著聯考一次考好,這比較奇怪……)

: 一綱多本

這實在沒什麼好說的,很久以前就開放版本了。
只是九貫之後從課程標準改成課綱,所以各版本依據課綱,
編出「可以幫助老師教學以便達成課綱」的教材,由國編館審核,
然後各校選擇適用的那個版本。

常被提到的爭議是聯考(抱歉我必須要用這個名詞)每個版本都要考,
學生每個版本都要學,所以壓力很大……但我以為這項爭議是來自於政治操作,
以及教師與家長對課程綱要不夠瞭解所致。(以及教育局處長不專業)

一綱多本主要的問題在於轉學生的課程銜接,
因為轉學生換到不同版本的學校,就會出現版本的銜接問題,
而老師通常無力去額外花時間比對兩種版本的差異,然後替學生做銜接。

但這項問題,也在數學公布分年細目、社會公布國中基本內容,
還有各版本差異漸小的現況下,漸漸問題比較小了。

: 高中職社區化 (這點不太清楚有什麼具體措施)

這個我也不太清楚,但可以理解跟十二年國教的方向有關。
簡單地說就是讓高中不再像以前一樣,在單一的標準下分明星與不明星高中,
因為明星高中意味的其他高中被犧牲……
明星高中不見得師資比較好
(你知道我知道獨眼龍也知道,把不會學生教會的老師比較厲害),
但因為在認知層面能力較好的學生(有很多跟家庭教育也有關係)會被集中,
這對這些學生而言不是壞事,但對「其他更多的學生」就不見得是好事了。

這點爭議最大的,肯定是學區的劃分。
除了家長希望小孩還是在明星高中的光環以及跟其他資賦較佳學生一起讀書外,
對明星高中而言也會擔憂不再能像過去一樣集中資優生,而使自己不再明星。

爭議必然很多,但對整體而言是好的,
只是關鍵點在於對「明星以外高中職」所投注的資源,
以及師資與教學上是否能跟著正常化。

: 小班小校

這是本來就應該做的。

比較大的問題在於:它很花錢。 完。

: 開放師資培育與流浪教師

這點是從十幾年前師資不足時代開始的,但卻沒有適度觀察到之後的情況,
導致後來供需無法平衡,使很多受完訓練的老師無法進入職場,
再加上少子化後使情況更加惡化,超額問題目前是各縣市政府每年都要頭痛一次的問題。

但光從表面上來看,本來受完師培訓練或是取得教師資格,就不應該等同有教職工作。
再者,適度的壓力,也應該有助於提升教師整體的能力,甚至換血。

問題就在於適宜的淘汰與評選機制就沒被建立起來,
(所以教師評鑑才會引起這麼大的爭議,不是不該評,而是怕被亂評)
所以優秀的老師並不一定能進入職場,而不優秀的老師也不一定感受到壓力而改變。

: 廣設高中大學與錄取分數創新低

我以為廣設高中大學應該是替未來下一步教改鋪路,
理論上門檻寬了之後,學生就不用受困於聯考(我還是要用這個詞);
再者,我以前提過「教改還沒開始」這句話,其實就是在「聯考」的「概念」下,
很多教改該做的事還無法施展開來……
(但在「基測」的「概念」下就有可能)

只是理論是理論,實際要更複雜得多;
學生並不見得因此而得到鬆綁,反而因為就業機會縮減,
使得拼命讀書以考取「好學校」的概念不但沒有減輕,
「大學生」也變成就業的一個基本門檻,所以學生要花更多時間越過門檻才能進入職場。

這點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我覺得取決於學生在學校得到什麼的這一點。
如果高中大學確實可以提升學生在很多方面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有助於他們的未來生活,
(無論是會用到的或不會用到的,就像開很多扇窗戶一樣)
那麼整體國民水準是會提升的。

但如果高中大學的價值只在於那張文憑,那……反而要耗費更多時間。
(但如果是這樣,乾脆考完聯考發個證書就直接畢業算了orz)

我一直覺得,這件事在「社會經濟」層面的影響很大,
如果就業機會是變多的,那麼搞不好這點不會有那麼大的爭議…

: 文言文比例爭議與史地比例爭議

這個我也不那麼清楚,本來文言文跟中國史地就佔太多,
但該怎麼調配比重,爭議就很大,也沒人真正知道怎樣比較好。

只是這件事一沾染上政治之後,就變得更亂更複雜了。
(很多人並不見得關心文言文比例和史地比例,而是因為政治才跑來攪和的)

: 補習班盛行

個人以為這跟「家長的恐慌」以及「工商業社會」有關。

只要教育上有重大改變,或出現很大的爭議,家長就會恐慌,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辦;
而且跟他們所學的經驗都不一樣,所以無法用自己的經驗來處理孩子的問題,
在恐慌的情況下自然就會把小孩往補習班送。
(因為會覺得這樣可以化解心中的不安,至少覺得那邊會比較知道該怎麼辦)

再者,在社會變遷下,家長花在工作跟家庭上的比重也會有所改變;
從「花多少時間教導孩子」變成「花多少錢教導孩子」的概念,想想也很奇妙。
(常聽到的是「接送小孩很忙」,而不是「教小孩很忙」)

當這種爭議沒有得到解決,而從媒體上得到的混亂訊息依舊時,
補習班只會變多,不會變少。

可以想見,北北基與教育部愈是硬槓上,再加上未來的十二年國教,
我覺得補習班還有得生存……

: 城鄉差距

一直都有,近期關注特別大,因為可以拿來修理推甄與多元入學。

: 高職五專的式微

這個我不懂,抱歉。

: 品德教育

這個爭議起源於九貫,因為九貫把「道德」課拿掉了。
理念是認為品德教育應該融入在各領域中,
學生該學的不是單一的標準,而是道德的形成,以及個人在群體之內的角色。

舉個例子來說,以前大概直接教你「要乖、要聽話、要遵守團體規範」,
現在則是著重在「無數的個人構成團體,而個人可以參與團體規範的制定,
規範的遵守有助於團體的運作」……(民主的概念更多)

但因為很難教,所以真正被進行的幅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很多還是停在「把『團體是由個人所組成』的這點背起來,要考」的情況上。

再加上社會變遷與媒體的影響(我覺得媒體影響非常大,看我們的新聞有幾台就知道),
在新的秩序還沒被建構出來,而舊的秩序(與方法)又被破壞的情況下,
普遍的感受是問題學生愈來愈多(個人主義盛行),
舊有的學校規範也愈來愈掌控這些學生的行為。
(這點不見得全是好事或全是壞事)

常見的爭議是推動零體罰這點(其實九貫的領域名稱更好下手攻擊,但攻擊者不懂),
自然而然人本就是當中最容易被關注的點。

個人以為零體罰在宣示層面大,但實質上並沒有提供適當的獎懲規範與輔導機制,
(舊秩序的工具不見得合理,所以禁用,但卻不給新工具)
這很容易導致當中的衝突與對立更大……

: ...............
: 這些項目中究竟哪些試大家認為 "失敗" 的呢?

簡單地說,無法以簡單的失敗或成功來論每一件事。
再者,我始終以為這些事不能以單獨的個體來看待,而應該從整體來看,
會發現彼此大多是相關連的,而且任何一個政策或事件都難以畫出清晰的起始與結束點,
對不同階層與不同對象的影響也各自不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