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開會時,聽了兩個縣市的批評。
很奇怪的是,如果大家都覺得問題很大,
為什麼還是好像沒事似地一直在做。
我在想,問題應該不在不知道問題在哪裡,
而是暫時做不出更好的辦法。
基測是一個相當弔詭的東西,
他既然是基本能力測驗,卻又要收錢,
既然測的是基本能力,
卻又被當作聯考看待。
(這裡頭的差異很大哩!)
新聞媒體與補習班操控著大家的看法,
而大家也心甘情願地被操控,
更糟糕的是因為大家都這樣想,
所以你也只好照著做。
到現在還聽到很多縣市在想做能力指標的題庫。
我打一開始就反對,
很簡單嘛!因為能力指標並沒有辦法用筆試表現。
照傳統的出題方式,就算考了一百分,
我還是無法知道你有沒有「關懷家庭內外環境的變化與調適」,
或者「明瞭不能用過大的尺度去觀察合理解小範圍的問題,反之亦然」。
(初次看到這些指標的人應該會頭大吧?
順便一提,前者是小學三、四年級要達成的,
後者是五、六年級要達成的。
試問這兩條指標你要怎麼出題?)
不從多元評量下手,你不可能測出學生有沒有達成指標。
現在如果還把心思投入題庫中,
只會助長社會把「基測」等同於「聯考」的氣焰。
不是說我把聯考視為洪水猛獸,
而是如果你要聯考的話就徹底的聯考,
如果要九年一貫的話就徹底的九年一貫,
用基測來作為聯考其實是不三不四的怪東西,兩邊都達不到。
基測本身並沒有錯,事實上基測出得很小心,
也是儘可能地盡善盡美。
但筆試就是筆試,根本就不可能完整地測出「能力」,
繞了一圈到最後還是在「認知」上面下功夫,
多少有些「技能」,情意的部分根本測不出來。
真正錯的是把基測當作唯一或最主要的升學依據這件事。
打一開始,這件事的解決辦法就很清楚:
國中老師進行有系統、有信效度的多元評量,
這些在校成績列為升學的依據。
今天的問題在於:
1.教育部不信任學校老師。
2.學校老師沒有得到適合的訓練。
(或者說全臺灣還沒有一套適合教改的師資培訓方式)
3.家長不信任教改。
4.補教希望教改變成新的聯考,這樣才有商機。
5.媒體在一旁搧風點火。
最後教改走到很奇怪的地方,
一開始幹的人逃跑了說後面都跟我想的不一樣,
後面的人一邊收拾善後一邊製造新的問題。
會議中有一位主任說得很好,
教育部該做的其實很簡單,
首先將能力指標該用什麼樣的多元評量方式寫清楚,
把可以使用的詳細教學活動、評量活動列出來,
建議老師可以採用這些方式,然後依照實際情況判斷選擇。
接著下一步才有辦法繼續做下去,讓一切導正回來。
我倒覺得我蠻幸運的,或者說先發現也可以,
因為這種事,我已經在自己的教學上實驗兩年了。
- Jun 14 Tue 2005 09:00
奇怪的基測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