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教師

話說,在教師評鑑與分級的時代,特級教師劉阿星踏上他流浪教師的旅程,並與暗黑教育界對抗,尋找七大不可思議教具……

唔,以上故事請參考[短篇] 教師評鑑與分級制度(1/4)

這篇要來說說教師專業評鑑,說起來這實在是一件奇妙的事,因為這是一個「有六成教師都同意應該要做,但實際執行率卻低於一成」的詭異政策。

章魚哥傲嬌

如果大部分老師都同意,為什麼實際執行時的意願會那麼低呢?難道教育界也走傲嬌路線嗎?現在大家都要受評鑑,憑什麼老師不用?憑什麼大家考績都是甲等?

代誌當然沒有那麼單純,但也不難猜到,簡單地說,就是在現有的教育文化下,教師雖然覺得「應該要評鑑」,卻「不相信這個評鑑會很公正」,或是「不相信這個評鑑能評出教學的好壞」。

幾乎每次提到教師專業評鑑,教師會幾乎都會提出這兩點疑慮:「誰來評鑑?」以及「評鑑的標準是什麼?」

我一向是雙手雙腳贊成教師評鑑的,更認為應該要教師分級,而且最好還要綁薪資的。但如果你問我相不相信教師評鑑的標準,以及相不相信負責來評鑑教師的人會很專業,我也只能說:按照教育界文化的現況來看,我也不相信

友愛同學師長作業簿

(關於這個很讚的作業簿,請參考uglyfamily的網誌)

照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的教師專業評鑑不但很難分出誰是專業的老師,更可能會讓原本一些很認真的老師,為了準備評鑑資料而疲於奔命,甚至排擠到原本準備課程的時間。

不,看到這裡,別就輕易斷定認為我是反對派,我真的是「贊成教師評鑑」的那一派,您應該可以從我以前的部落格文章裡發現這點。在現有不尊重教學專業的文化下,我們的教師專業評鑑也一定會充滿各種亂象,甚至有可能變成「部分行政人員清算異己的工具」,但如果想遠離這種文化,還是只能靠教師評鑑、分級才行。

如果我們看待一個在教學上耕耘專業的老師,會比看待一位普通的教授、校長或主任有更多的尊重,那麼才會有更多老師願意投入在教學上。(但實際上並不是)

但是我眼前有個非常大的障礙

遺憾的是,就目前我們教育界「沒有教學專業,只有學術專業和行政專業」的文化影響下,我們的教師評鑑標準也完全是以「方便學術、行政做評鑑」的思考模式去設計的。

我這麼說好了,今天如果有某位基層老師非常用心在他的教學上,帶班也非常認真。但除非他把這些東西拍成照片或影片,依照行政要求的表格、格式製作成果檔案,或者按照格式寫成行動研究,不然他是不會被承認有教學專業的。

 

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在「轉譯」這件事上,把我們在教學上早已很習慣的語言,轉譯成學術界與行政聽得懂的語言。

在這樣的文化下,許多參與評鑑的老師大部分的時間與心力,都耗在APA格式、文獻探討與那些配合上級的成果報告格式上,而不是我們的教學本身。

 相信我我是專業人士

很簡單,因為我們以前沒評鑑,所以大家都不知道(至少主政者不知道)誰是教學專業的老師,於是我們僅只能從現有的系統中(就好像RPG裡的升級系統),找出地位較高的人來擔任「評鑑者」。

不過,在我們現有的升級系統中,教學專業從來就不是裡頭的條件之一,這也代表著我們的評鑑者可能具有很高的學術頭銜,或者具備很強的行政能力與辦學能力,但他們的教學到底專不專業?這完全沒有人敢保證。你當然可以找到教學很棒的行政與學術人員(我就認識不少人),不過他們也往往因為職務上的關係,不得不距離教學現場愈來愈遠。

也因為大部分「評鑑者」本身在「教學專業」這件事情上是比較陌生的,所以「被評鑑」的教師們也就不得不配合這些標準,把自己的教學「翻譯」成評鑑者熟悉的語言,甚至是可以方便「評鑑者」在最省時省力的情況下,快速完成「評鑑」這項工作的。

不過,一個不熟悉這些語言的老師會怎樣呢?就好像我所見到,很多將「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畫上等號的教育單位,在所制定的標準上,總會把焦點放到「符合格式」上。(所以我才會說,很多老師不得不把大部分心力花費在APA格式與文獻探討上,而不是他們的教學本身)

於是你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就是上層做了很多轟轟烈烈的成果,但很少有幾項是基層真正需要的。(想想看,那些成堆的成果冊與行動研究,甚至是教案比賽,實際上有幾個老師會真的打開來看的?絕大部分老師會喜歡的,還是那些很實用的教學資源上)

每個人都有一個地方特別脆弱

先前在立報有兩篇投書〈校長的小革命:教育品質低落 課稅配套不當使然〉、〈校長的小革命:教育品質低落 課稅配套不當使然〉,在網路上引起很大爭議。裡頭的爭議點很多,一來是投書的校長竟然在不熟悉教師薪資的情況下亂講(而且後來還又硬凹,火上加油),二來是裡頭的描述過於「針對性」,反而也讓人以「很多校長也不專業、缺乏評鑑機制」作為質疑與反駁。

不過我覺得裡頭最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句:「行政處理配合度也應納入,很多教師兼任行政工作的意願低落,若能將配合學校行政工作納入評鑑項目,對學校運作有幫助」。

短短一句,便完全說明了許多現場教師對評鑑的恐懼原因,就是「教師評鑑」在現有的教育界文化下,很可能變成一種「清算工具」。

不,我不是說這點一定不好。倘若今天他們的上級是很有智慧、很讓人信任的,那麼這個規定可能反而可以讓整個校務變得更好,就好像社區總有一些需要大家投入的公共事務。但我們的問題在兩件事情上:

1.「被評鑑者」信任「評鑑者」嗎?

2.這件事跟「一個老師教學專不專業」有關嗎?

龍貓_麥當勞版

關於第一點,答案已經很明顯了。但我必須說,我還是知道有一些教學上很專業的校長、主任與教授,如果是他們來作為評鑑者,那麼我想大部分人都會心服口服的。

但遺憾的是,他們只佔少數,而且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被評鑑者都很容易有一種質疑:「啊你是有比我教得好嗎?你對學生的了解有我多嗎?你的教學經驗有我豐富嗎?啊你一個禮拜上幾節課?」在彼此不熟悉或不信任的情況下,能維繫「評鑑者」地位的往往只剩下「頭銜」一項。

而第二點就更可怕了,因為它牽涉到「思維模式」,或者說,這是一種在現有教育文化下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思維模式」。

是的,為了校務的運作與發展,老師怎能不配合行政事務與學校發展呢?一個認真的老師,當然應該有比較高的行政配合度,因為那是身為職員應該做的事。如果不這樣的話,那麼校務就會一團混亂,到時候又有誰願意來當行政呢?(不過老實說,雖然我常聽到「現在還有誰願意當行政」這句話,實際上還是看到一大堆人前仆後繼地想當行政)

不過,如果從家長(顧客)的角度來看呢?

你在乎你孩子的老師很會辦理那些行政業務、工作效率很高嗎?不,如果我是家長,我才不管那些東西,甚至我會希望我孩子的老師最好什麼職務都不要兼,只要專心把我的小孩教好就夠了 (舉個明顯的例子,如果家長聽到這個學校的老師很多在念或準備念研究所,是會皺眉的;只有「念完了」才會讓他們感到比較開心)

這是一種很微妙的觀念落差,涉及到「怎樣才算是一個專業的老師」。尤其因為教育界與商界不同,很多商界主管對於績效的概念是無法直接應用在教育界的,偏偏我們教育界又很喜歡模仿(或者說憧憬)商界,更熱衷於把商界經營者流行的各種名詞套到教育界上。(例如SWOT啦、紫牛、長尾、藍海之類的……我對此不夠熟悉,但我想您應該可以舉更多)

一定要靠眼神

回到主題,其實這些現象都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由於我們對評鑑規準與評鑑者的不安,使得在制定規準時,不得不用更大量的學術研究來壯大它的嚴謹度與代表性。甚至光是進到一個班看教學,就可以有一大堆的表格跟畫記要填,沒受過一定訓練還沒辦法填答。(但當門檻提高時,可以擔任評鑑者的人數也變少了,這也是雙面刃)

這些表格不見得不好,它們很適合用來協助一個老師觀察它自己教學有沒有盲點。不過,當它要作為評鑑規準時,恐怕還是一樣涉及到「評鑑者是誰」的問題。

其實說穿了,教師專業評鑑中那一大堆表格與評鑑規準中,最重要的就是那一條:教學是否能有效達成教學目標?(其實還有另一個系統,是關係到導師如何帶班的,這部份反而是比較受到關注的,而且對評鑑者而言,要相對簡單評斷的多)

不過這就跟「雞生蛋、蛋生雞」的道理一樣:

想做教師專業評鑑->需要教學專業的老師來擔任評鑑者->不知道這些老師在哪裡->必須靠教師專業評鑑來找出這些老師->可是做教師專業評鑑又需要這些老師來當評鑑者……

巴哈姆特

矮油,這麼複雜該怎麼解決啊?你問我我問誰啊?這種事總有薪水比較高的人去想辦法咩!

 

你為什麼不問神奇海螺呢

(這張圖真好用)

我只希望,我們可以早日發展出一個在行政與學術之外的專業系統。當一個老師想提高地位與薪資時,他不用放棄教學專業而去追求行政與學術專業,而是可以安心地好好發展自己的教學專業。

然後,我們所提到那一大堆跟教育改革有關的理想,才比較會有實現的機會(光只有熱忱與健康,是很難永久維持下去的),而不是每個政策在規劃時都很熱血,但一進入到現有的行政文化裡就又變成做成果與填表格,東學一點西模仿一點,然後最後又不了了之。

不過,教師專業評鑑在實際進行過程中會怎樣,我可是跟其他人一樣,不太有足夠信心。

127117089249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